有一份行銷調查資料這樣敘述:
顧客保留率提升5%,公司獲利可以增長75%。
76%的消費者會引述觀感不佳的顧客體驗,造成顧客流失。
而公司只要擴大服務範圍就可以減少11%的顧客流失率。
為提高顧客保留率,有42%的公司會投資打造更好的顧客體驗。
這種經營管理的統計數字,自2023年疫情之後,剛好面臨中美貿易競爭、全球供應鏈重組影響,整個產業生態系也面臨變化。這時因為Covid-19的封閉效應,網路連結瞬間變成生活常態,直接讓數位生活化第一步被逼上架。緊接著現在甚麼都以AI為題,狂奔向前,整個市場呈現極度兩極化現象,尤其是股票市場的主流指標股如台積電、台達電、鴻海等大型股,幾乎決定單日股市的漲跌幅度。其他的傳統產業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制肘,哀鴻遍野。但是,現在我引述這份調查資料,統計數字還值得參考嗎?
就產業分析與生活需要而言,AI科技的產生主要價值是在協助我們把日常處理事務的過程,變成更便捷或是更有效率。當下AI的崛起有如2000年網路崛起的風潮一般,捲起滔天大浪,風起雲湧。但是今天的AI風潮雖然一樣,內容卻有很大的差異。究竟差異在哪裡?2000年的.com夢,充滿理想憧憬,不是不可行而是時機不對,因為當時從最基礎的消費者行為教育,到要讓.com可以變成暢行無阻的基礎建設,還有很大的距離,因此若財務力道不夠的追夢企業,都等不到市場成熟時已經全部死在沙灘上。僅剩少數殘局的贏家生存下來,證明自己的價值,例如電子商務「亞馬遜公司」、網路搜尋引擎「Google」、OTT服務「Netflix」、電子支付「PayPal」、門戶網站「雅虎」等。今天AI的順勢而起背景跟當年.com不一樣的是,Nvidia,TSMC都是蹲了數十年的產業苦牢,累積數十年的數位實力,才有辦法在現在AI浪潮崛起階段變成領航者,他進化的速度已經跳脫摩爾定律,走到最後勝負關鍵『算力』階段。而這AI未來可運用的層面,將決定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似乎已經開啟了大門。
所以從產業生態系的重組而言,我個人見解;這份行銷調查資料的價值在提醒企業經營者,面臨AI領航的時代,資訊的共享與翻新之快,過去的關鍵老客戶的經營,未來應該納入產業供應鏈的生態系,成為合作夥伴來經營,一來增加策略夥伴關係的黏稠度,二來也是營造打群架的概念。那麼客戶是否願意這樣跟你合作?這就要看你如何強化你的產品力,讓這產品既是顧客不可或缺又可以促進它的成長?如果可以用這樣的模式連結關鍵客戶,那麼對於『顧客保留率提升5%,公司獲利可以增長75%。』的統計數字,對所有企業主而言,相信就會更有價值。
其次,數位行銷加上人工智慧的結合,勢必讓網路評價變成消費者選擇消費的重要參考指標時,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將從資料搜尋到終端消費軌跡中,每一個環節都在指尖中完成。所謂『76%的消費者會引述觀感不佳的顧客體驗,造成顧客流失。』這就值得我們重新檢討顧客體驗的重要性。所以『好、方便、物超所值』都是留客、拍照po脆、打卡的重要原則。反之則負評。因此,如何打造更好的顧客消費體驗環境,不管AI浪潮怎麼翻滾,這實體的溫度是無法被AI取代的。